首页 > 工作动态 > 文化之窗

五育并举视野下普通高中构建课程体系的实践策略

部门:宣传部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文化之窗打印

五育并举视野下普通高中构建课程体系的实践策略

 

 

五育并举视野下普通高中既要明确课程体系的价值定位,又要明确重点,循序渐进地推动和持续地完善,还要构建相应的评价系统,持续反馈、跟踪调整,以促进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1、立足本校,明确五育并举视野下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定位

五育并举视野下普通高中必须正确认识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和意义,绝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行政任务”和“流行趋势”来盲目推进。

其一,五育并举视野下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落实五育并举,绝非简单给学校课程做加法,或者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现有课程,而是通过梳理已有课程、设计开发融合课程、建构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以此丰富课程内涵、提高课程育人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普通高中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时,必须强调学生德行养成、智力构建、体魄塑造、美感追求、以劳育人,关注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心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情感体验及正确价值观、完善认知结构、发展能力;重视所有学生发展,尤其是不同年级和不同基础水平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二,五育并举视野下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为了学校、基于学校、适合学校。每所普通高中的校情、师情、学情不同,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也不相同。首先,普通高中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实质是“五育并举”理念在特定普通高中学校中的具体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只有全面解读和深度挖掘本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才能明确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可能路径。其次,普通高中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必须基于对当前已有课程的全面梳理、分析和重构,把握学校课程的内在关联和结构体系是关键。最后,普通高中所构建的学校课程体系必须适合本校,是在学校已有的资源条件之下可行的、能够落实的,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学校师生的真正需要。
2、“三维”并行,构建五育并举视野下普通高中的立体课程结构

五育并举视野下,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立体而多维的:既有相对宏观的学校整体课程体系设计,又有中观层面特定课程群的构建,还包括微观层面具体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构。

一是学校整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方面,学校基于育人目标,围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具有什么样的素养——用什么样的课程来培养学生这些素养”的思路,打破原有学科壁垒,构建不同课程领域,分析各领域内所囊括的具体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校根据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差异发展需求,将课程划分为面向所有学生、部分学生和个别学生的不同层次,给予学生相应的课程选择权利。以此为基础,横纵交错,形成学校整体的课程结构体系。

二是特定领域的课程群。课程群的构建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某一学科课程为基础,加上其他相关拓展课程构建的课程群,比如有学校以历史学科为基础,开设的历史学科课程群,包括乡土史系列、文化史系列、史学研究方法系列、通史系列;二是以某一问题或者主题为核心而构建的课程群,比如上海中光高中开设“国学特色课程群”,集中全校优秀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教师,研发出“国学基础课程”“经典赏析课程”“国学讲堂”“国学吟诵”等系列课程。学校可以基于本校课程资源特点和学生的课程需求,选择恰当的方式构建课程群。

三是特定学科的课程结构。对于特定学科来说,首先,通过对特定学科的本质把握、对学科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度分析,明确学科内的大概念;其次,基于分析明确每个大概念对应的关键概念,并梳理核心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经验、课程资源等,形成普通高中特定学科校本化的学科课程结构;再次,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学科整体课程结构进一步细化,形成特定学科各年级课程结构;最后,结合班级学生特点,进一步细化形成单元课程结构设计。

3、持续评价,推进五育并举视野下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完善

构建、改进和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普通高中在坚持五育并举理念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持续的评价反馈、跟踪改进。

一方面,评价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是否体现了五育并举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关联性。就整体性而言,主要关注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系统推进,学校课程结构是否清晰完整、逻辑合理;就协调性而言,要判断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适合本校,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发展需求等相匹配;就关联性来说,尤其重视学校课程是否恰当地打破学科边界,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和课程标准要求,合理地选择“融合点”或者“融合主题”,构建相应的课程内容,实现恰当而有效地“融合”。

另一方,评价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本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既要判断普通高中学校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有足够的资源支撑;又要关注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否尊重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对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判断一定要重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受。师生作为课程的实践者和体验者,他们的建议对学校课程的改进具有重要价值。学校要定期了解师生对学校课程体系的意见,将其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