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文化之窗

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策略:立“四有”作为新标准

部门:宣传部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文化之窗打印

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策略:立“四有”作为新标准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新时代我国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对各教育阶段和教育主体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改革方向和任务,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均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破除“五唯”痼疾,重构教师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已经迫在眉睫。

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策略:立“四有”作为新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是对新时代教师的新要求,是新时代我国教师评价的指导思想。“四有好老师”标准,是科学合理定位教师职业,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初心的重要依据,也是目标清晰地发展教师,为教师立身,勾勒科学评价之“魂”的重要基础。

1做有理想信念的教师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理想信念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着教师的言论和行动。教师的理想信念不仅决定了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理解,对教育目的的贯彻,也形成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对学生的态度。
    首先,教师要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要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坚定信念,而且要把这种理想信念教给学生,以此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继承和发扬这种理论信念。在教师评价中,要把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理想信念与其言行对应起来,尤其是在教师队伍中倡导为国育才、乐于奉献的精神与工作作风。

其次,教师还要有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和甘当人梯的坚定信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师工作的初心使命,立德树人的首要之义,是培养有理想、有担当、讲奉献的社会主义新人。教师评价要把教师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转化为教师的日常行为,转化为培养人的具体工作,对于甘当人梯、默默奉献的教师工作给予肯定与支持。
    最后,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成长,摆脱教育实践中的功利化,从“育分”走向“育人”,在每一堂课中落实课程思政的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在实处。在教师评价时,要把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度与水平、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教书育人的成效与业绩作为重要指标。 

在新时代的教师评价体系中,要把教师是否有理想信念以及如何落实理想信念作为重要的内容。在教师评价中,重点评价教师立德树人的思想与行为,通过对教师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与研究、培养学生质量、教学时间与精力投入、对学生的态度与方法等方面行为与事迹的考核,确定教师模范,引导教师投身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之中。在教师评价中要突出教师职业理想与甘做人梯的信念,将教师的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和研究上,从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评价教师工作的成效。在教师评价中要加强专业发展的理念,对于教师的培训进修、学历教育、职称评定等做综合评价,形成多元指标评价体系。

做有道德情操的教师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师德是教师素养的基础底色,崇高的师德是21世纪每位教师所应具备的基础素养,是教师实现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所要走好的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只有在具备基本师德的基础上,才能立身、立学、施教,才能继续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教师之道德情操,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个体之德行,又称私德;另一个是教师群体之德行,又称公德。
   在私德方面,教师不仅要有一般公民所具备的道德品质,而且教师作为公民道德教育者,要有更高的道德品质要求。教师要有立德为学的情操:为学而教、为教而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要有立德为生的情操: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服务学生;教师要有立德为国的情操:崇尚学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铸魂育才。
   在公德方面,广大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品格;另一方面,广大教师要坚守职业道德底线,热爱教育事业,不断追求进步,获取专业发展,无私奉献,关心学生。通过教师公德,塑造教师在社会公众面前的良好形象,使教师群体成为优良品质的带头人,社会文明的体现者,促进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
   除了公德和私德,教师道德还有底线道德与崇高道德之分,底线道德是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是职业要求的准则,违背底线道德就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都会对不同领域教师的底线道德作相应的规定。符合了教师职业的底线道德,只是达到了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远远不能称之为优秀的教师。

从教师的底线道德到崇高道德,需要通过教师个体自我修养的不断积累,更需要社会和教育评价体制与机制的引导与培育。新时代的教师道德情操评价,要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的师德评价体系,以底线道德作为基本要求,鼓励和倡导教师形成和发展崇高师德,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道德基本要求和道德崇高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教师道德情操画红线,而且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有一种崇高品质、卓越品质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的教师评价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的灵魂,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把师德规范作为评价教师的核心指标。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与评价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教师做立德树人的教育模范,做德才兼备的人生导师。
   在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明确教师私德、公德的具体内容,形成多元评价主体,让教师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师德评价,形成严格的师德一票否决制度。教师个体在加强自身私德方面,在日常行为、课堂教学、师生交往、同伴互助、校际合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真正体现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修养。
   在公德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教育学生,维护教师良好的知识分子形象,树立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全社会都要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引领和鼓励广大教师在不触碰和违背底线道德的基础上,追求崇高道德,形成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爱护学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良好教风和钻研教学、钻研教材、钻研教法、研究学生、改进教学的扎实学风。

做有扎实学识的教师

教师立德树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更要有扎实学识。扎实学识不仅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更是行动之利器。“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扎实学识,包括了专业技能等教师从教需要的知识、能力与教育智慧。”
   首先,扎实学识意味着教师要具备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知识不再独属教师。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积累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教育技术知识、科学研究知识等。
   其次,扎实学识意味着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教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教师要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综合采用教学方法,恰当运用教学评价,突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特征,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在今天这样一种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为教师带来了很多挑战,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随时补充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自主提高专业能力。教师要乐于接受别人的建议,要积极吸纳别人的优秀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使其切实能为我所用。教师个体的进步是有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还要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将教研结合,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成为教学与研究的双骨干。
   最后,扎实学识意味着教师要掌握教学智慧。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极具复杂性,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获取理论知识,更要教师适应教学的需要,充分运用所学,融会贯通,产生智慧,成为教学实践的能手和高手。做有扎实学识的教师,不仅是在教师教育阶段,完成本学科本专业的全部课程,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知识,成为合格的准教师。在从事教师工作之后,还要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教师在知识的获得方面,不再是一次完成论,而是需要终身学习,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学相长。 

新时代的教师评价,应紧紧抓住教师的扎实学识这一基本功,形成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师扎实知识的获得,不仅得益于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与教师的学历有着密切关系,更与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同伴合作研究、专业进修提升等分不开,教师评价不能唯“文凭”,要综合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多种因素,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评价教师的能力也不能“唯论文”,而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同事的评价、学生的评价、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改革的能力等综合起来,形成教师评价的能力指标。教学智慧的评价更是需要评价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创造性推动学校变革等智慧结合起来,把那些真正的教育家校长和教师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先进工作者、教书育人模范,使真正有扎实学识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楷模。评价教师的扎实学识,更要把教师投入专业发展因素考虑在内,不仅要评价教师获得扎实学识的形式、过程和结果,而且要评价教师实践性知识与教学研究的能力,引领广大教师做有价值的研究,出好论文,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走出“高原期”,迈向卓越教师。

做有仁爱之心的教师

仁者爱人,教师之仁爱之心的核心在于爱学生,如果一个教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就永远不能成为好老师。仁爱之心是教师作为师长对下一代的真情实感的表达。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楠认为,现代社会因为父母都要去工作,孩子交给了学校,作为教师,要让孩子的父母放心,教师就要努力成为“父母替代者”,即像孩子的父母一样去爱孩子,教育孩子。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提出教育是爱的事业,并倡导爱满天下,作为教师,不仅要爱自己学生,还要爱这个社会所有的人。
   仁爱之心意味着教师眼中要看到学生,心中要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包容学生的不足,基于学生温暖和关怀。仁爱之心意味着一种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有思想的特殊个体,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仁爱之心的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侵犯学生的权益,不歧视学生的缺陷,尊重、理解、包容、信任每一位学生。这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科学理念。仁爱之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所采取的一种态度。
   学生存在着差异,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尊重差异,更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收获喜悦,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特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更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新时代的教师评价要把教师的仁爱之心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重点评价教师对待学生、同事、家长的态度与方法,尤其是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法。教师是否有仁爱之心,就是要评价教师对待所有学生的态度与方法,是否对学生有爱心、耐心、真心,就是要评价教师是否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仁爱之心,无差别、无歧视、无偏见,公平公正地教育学生,就是要评价教师在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学生生活与学习困难中的所作所为。对那些一味追求成绩与升学率,不顾学生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的教师,要进行教育和培训,彻底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仁爱之心,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健康与发展方面,俯下身子,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种具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旨在变革师生关系中单纯的传递知识的事际关系,加强“人际关系”与“情际关系”,形成民主、平等、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测评》项目是由北京素质云端文化中心、辽宁素质云端文化中心、河南素质云端文化中心、山西素质云端文化中心、山东素质云端文化中心、素质云端教育集团等各省素质云端文化中心联合主办,各地区合作单位共同承办的教育教学检测和评价的活动。享有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测评、全国中小学生美育测评、素质云端综合素质等级测评标准、中小学生美育测评体系及测评标准、素质云端、素测等众多版权。

  《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测评》项目旨在“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水平”,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人才,开拓青少年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引导青少年向“高素质、多技能”发展,推动我国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目的项目。为国家积蓄综合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本项目注重综合素质测评理念,从单一的专业技能考核向综合素质考核的转变。以文化素质(德育知识、国学知识、历史及生活安全知识)、艺术素质(音乐素质、美术素质、舞蹈素质)、专业技能“三位一体”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测评项目。目前专业技能测试共十三大类别(含声乐类、西洋器乐类、民族器乐类、舞蹈类、语言类、书法类、美术类、外国语言类、汉语言文学类、国学类、体育竞技类、体育智力类、戏剧及语言艺术类),云端测评与专业技能考核为特点的等级测评模式。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