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专题专栏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介绍

部门:宣传部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专题专栏打印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介绍(图1)

陈星: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我是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陈星,因续梅主任近期在外学习,这段时间的新闻发布会由我暂时代为主持。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发布会向大家介绍《评价指南》的有关情况。

陈星:

  今天的发布嘉宾,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们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吕玉刚司长,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东斌副司长,以及上海市教委贾炜副主任。

  下面首先请吕玉刚司长介绍《评价指南》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介绍(图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中国教育报记者 单艺伟/摄)

吕玉刚:

  非常感谢陈星处长主持今天的发布会,也特别感谢董校长、贾主任出席今天的发布会。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特别是给予的大量的宣传报道工作。

  经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同意,近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联合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这是中央颁布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之后,在教育各个学段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质量评价指南。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评价指南》出台的背景和有关内容。

  第一,《评价指南》出台的背景

  首先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都对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个指南就是贯彻中央这两个文件的一个重大举措,也就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质量评价工作依靠这个指南来落地、来实施。

  2.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已经迈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3.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内在要求。近些年来,各地积极探索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是,科学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观念尚未普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科学,评价的方式方法还不够有效,单纯以升学率和分数评价学校和学生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亟需制定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的指导评价体系,更好地指导各地各校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评价水平,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二,关于制订《评价指南》的基本思路

  1.是体现引领性。大家都知道,评价是个重要的指挥棒,这次制订《评价指南》,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地方党委、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履行举办义务教育的职责,引导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义务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2.是体现系统性。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元主体、多个维度、多个环节。《评价指南》这次从县域、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指标体系,三个层次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指标体系。学生发展质量是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校办学质量是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三者以学生发展为基础,各有侧重、彼此协调、相互衔接,构成了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

  3.是体现统一性。突出重点内容,聚焦关键指标,明确考查要点,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办好新时代义务教育的要求,彰显国家意志。着力整合面向义务教育的各类考核评价项目,减少多头评价,避免重复评价。

  4.是体现操作性。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分类指导,完善评价方式,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对评价的程序也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同时,给各地的具体操作也留出适当的空间,确保有效实施。

  第三,《评价指南》提出的总体要求

  《评价指南》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南》提出了四个重要原则,即明确要求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评促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关于《评价指南》的主要内容

《评价指南》包括文本和评价指标,有个指导的文本,还有三个层次各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从评价的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实施、结果运用、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并明确了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阐明了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等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关于评什么。这是评价的主要内容。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包括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主要围绕价值导向、组织领导、教学条件、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等5个方面进行重点评价,县域主要聚焦在这5个方面上。这5个方面旨在促进地方党委政府加强对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履行举办义务教育的职责,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质量评价重点围绕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5个方面的重点内容进行评价,旨在促进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学生发展质量重点围绕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进行重点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际上,每个层面各有5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各有12项关键指标和相应的具体考查要点。

这里我特别要说一句,这些考查的内容、考查的要点,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办好义务教育的一些政策要求和方向指引,也是要求我们教育系统、我们的学校,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切实落实的。

  二是关于怎么评。《评价指南》提出要优化评价方式,做到四个结合,不断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注重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合格程度,又要关注进步程度和努力程度,也就是要更加注重发展性评价。二是注重综合评价和特色评价相结合。既关注整体成效和全面发展,又要关注特色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是注重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既要开展常态化的自我评价,又要构建外部评价体系。特别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评价指南》的颁布,尤其是这些重点内容、关键指标和考查要点,通过这些来引导学校,要不断地对标对表,及时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评价。

四是注重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既要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又要采取实地调查、观察、访谈等线下方式,了解掌握实际情况,确保评价真实全面、科学有效。

《评价指南》还对评价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行县(市、区)和学校自评、市级复核、省级评价与国家抽查监测相结合。对学校、县域的评价要实现全覆盖,评价周期依据各地所辖的县数、学校数和工作需要,由各地自行掌握,原则上每3-5年进行一轮,并且要保证在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校长任期内至少要进行一次评价。

  三是关于谁来评。《评价指南》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牵头、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组织实施机制。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细则,并且要求要组建高水平、相对稳定的专业化的质量评价队伍,确保评价的有效、高质量的实施。

  《评价指南》还特别强调,要不断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结果运用的机制,实现以评促建的目标,要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将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和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将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对学校奖惩、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和考核校长的重要依据,将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结果与县级党政领导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认定等工作进行挂钩。也就是评价结果要充分发挥作用,要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优质均衡发展。我就简单地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陈星:

  谢谢吕玉刚司长,下面请董奇校长对《评价指南》作专家点评和解读。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介绍(图3)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董奇对《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进行专家解读。(中国教育报记者 单艺伟/摄)

董奇:

  各位新闻界的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看了这个《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我感觉到这个《评价指南》有很多特点,下面我从五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特点跟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理解和看法。

  一是《评价指南》明确强调学生发展质量是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教育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培养对象的发展质量上,也就是体现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上。在过去的教育管理和实践工作中,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在教育的课程、教材等环节,关注的还是很多。但是我们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就是教育工作的结果、学生的发展质量,我们关注的还不太够,对投入产出效益的关注也不太够。

  比如有的地方过去在教育领域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也很大,也很认真,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还不太理想,某些方面学生发展的问题甚至越来越严重。这次《评价指南》把学生实际发展状况作为检验教育效果的核心指标,各个层面教育质量的评价,最终都必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上,这就要求县域层面也好、学校层面也好、学生层面也好,都要围绕着学生发展质量这一核心内容,突出考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不是落到了实处,是不是让我们学生有获得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是《评价指南》注重对县级党委政府的评价。这次《评价指南》最大的一个特点之一,就在于它不仅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评价,还把县级党委政府纳入了评价对象。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还不够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还把握的不够清楚,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和督查检查;有的地方党委和政府还更多地单纯注重名校的升学率,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对老师下达一些不合理的指标,这样对教育的生态环境和导向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这种状况的存在,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推动困难、实施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次的《评价指南》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将县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纳入评价重要内容,这就是试图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个人觉得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教育部、中组部和国家相关部门在贯彻落实这个《评价指南》的过程中,要督促省委省政府、各地市党委政府,把对区县党委政府的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三是《评价指南》注重教育内、外协同联动。大家可能都已经注意到,今天公布的《评价指南》是由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个部门共同印发的。这反映出评价的指标内容、组织实施和结果应用,都不只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而是涉及到地方党委政府多个部门的重要职责。

  大家可以看到,从县级义务教育评价中所列的一些考察点,都对相关部门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选配政治素质过硬、热爱教育事业、尊重教育规律、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干部担任县级教育部门书记、局长”“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布局,保障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依照标准足额核定教职工编制”“依法保障教师工资收入水平”“落实乡村教师补贴政策”等,这些都涉及到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管理的工作范围。因此,这次发布的《评价指南》可以说是一个统筹设计、明确各方主体责任的文件,将有利于教育系统内外形成真正的合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四是《评价指南》尊重差异、注重公平公正。评价的目的不是要把区县、学校、老师、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要因地制宜、符合实际,一定要看起点、看进步、看增值。实事求是地考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原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水平、生源条件、学校师资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强调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变化、进步和贡献,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全体教育系统的领导和师生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到更加公平公正。

  《评价指南》明确要求要注重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结合。在学生发展评价中提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整体水平及变化情况”,强调了“变化情况”。在评价方式中要求:“关注学生发展、学校办学、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合格程度的同时,关注其发展水平和工作水平的进步程度,科学评判地方党委政府、学校和教师的努力程度。”这些要求符合我们国家的教育实际,能够让所有教育人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希望。

  五是《评价指南》注重评价的客观可操作性,强调结果应用促进发展。决定一个评价方案是否“好用、管用”,主要是评价是否清晰客观,易于操作,评价结果是否能得到真正的、有效的良好应用,形成以评促建的闭环。这次《评价指南》的评估指标易于落地、便于操作,在评价结果应用方面又提出了非常明确、刚性和具体的要求,比如“将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对学校奖惩、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和考核校长的重要依据”“将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结果与县级党委政府领导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认定等工作挂钩”等。这些要求对于各地真正落实《评价指南》,真正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十分重要,也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深入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的决心。

  我相信,这次《评价指南》的发布和实施将对我国义务教育领域切实地、有效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精神,引领我国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就谈这样几点理解和认识,和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陈星:

  谢谢董奇校长,最后请贾炜副主任结合上海市情况,介绍贯彻落实《评价指南》的有关考虑。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介绍(图4)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结合上海市情况介绍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考虑。(中国教育报记者 单艺伟/摄)

贾炜: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今天教育部等六部门正式发布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为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把准了方向,明确了定位,突出了重点,找到了路径,起到了导航的作用。《评价指南》充分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科学导向。《评价指南》阐明了评价要切实遵循教育规律,要全面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办学质量。同时,强调要从政府保障、社会生态、机制建立等方面齐抓共管,完善教育治理体系,为学校自主办学、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生态。可以说,既回应了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也回答了教育的社会评价问题。

  二是系统设计。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指南》从三个层面架构了科学的评价整体框架,充分考虑了相关各方的深度关切,明确了主体责任,找准了发力点和突破口,形成相互衔接、彼此协调的系统认知和责任体系,为整体推进评价改革提供了指引。

  三是关注过程。《评价指南》的指标强调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着眼于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规制了各类行为,明确了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让政府、学校、教师有抓手,有可检验的标准。我们相信,只要深耕细作于过程,坚持不懈地抓过程,定能引导社会各界,让教育回归本原。

  上海的义务教育评价改革将以此次《评价指南》发布为契机,抓紧对标对表,对本市已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再研究、再深化、再完善,不断巩固创新,努力形成上海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下面我就上海如何贯彻落实《评价指南》谈谈我们的初步思考和举措。

  第一,推进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明确工作抓手。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为重要的工作抓手,开展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评估和区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综合督政,强化政府的保障责任,力争“十四五”期间上海所有的区都能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评定。

  二是要加强专业监测。我们探索了区域基础教育环境质量评估,由第三方专业机构,从区域政府基本保障环境指标、区域学校办学制度环境指标、区域社会氛围与支持环境指标、学生体验到的区域学习与生活环境指标等方面实施监测,指导各区全面分析教育环境质量的优势和不足,采取多部门协同改进的方式,优化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以《指南》提出的这样一个方向来进行修改我们的综合督政以及创建工作,同时要借助第三方来帮助各区进行客观的监测,进行引导,双管齐下来推动落实。

  第二,要强化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一是将《评价指南》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引,对照评价周期,引导学校从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管理等方面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充分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二是要将《评价指南》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考核的依据,区教育行政部门也将依据《评价指南》开发相应的评价工具,组建评价队伍,运用信息化手段,采集过程性数据,促使学校评价的常态化。

  三是持续完善“绿色指标”评价的专业监测,上海自2011年起推出“绿色指标”以来,2018年又推出“绿色指标”升级版,已构建“检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转变”的行动模式。我们将持续发挥“绿色指标”的诊断功能: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形成“综合评价—问题认定—原因分析—教育决策—行动落实”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教研方式的转变,从基于经验转向注重证据,建立起实证导向的教研机制;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构建“教学—监测—分析—改进”的教学内部循环,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三,在开展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分段有重点地开展学生评价。在小学阶段,我们会对照《评价指南》修订完善上海的《小学生成长记录册》,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突出重点,优化学业的分项等第制评价,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维度,以“分项评价”“等第+评语”等方式,进一步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

  在实践当中我们体会到,评价本身是工具、技术、手段,也有价值观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起到育人的作用。所以在小学学业分项等第评价中,我们不因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不理想而看不到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在初中阶段,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8年以来,上海建立了包括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四大板块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做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尤其关注学生社会考察、探究学习、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让学校看到学生中考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他的综合表现,要做到“见分也见人”。

  我们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初中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也会将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考查结果相结合,2022年我们将在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等过程中开始使用,力求进一步破除招生过程中的“唯分数论”,引导初中学校改革教育教学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总之,上海将全面落实《评价指南》精神,不断地总结前期探索的经验,积极开展分类探索,努力完成好义务教育评价改革这份答卷。我就讲这些。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介绍(图5)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提问。(中国教育报记者 单艺伟/摄)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教育评价的核心目的是把学生培育好,我注意到《评价指南》当中,对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有非常系统的评价指标,请问吕司长,《评价指南》当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还有哪些关键举措呢?谢谢。

吕玉刚:

谢谢教育电视台记者的提问,这确实是个关键问题。出台这个《评价指南》,我们的初衷就是要加快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这里面一个核心就是把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作为整个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关键和核心环节来看待,来把握。发展素质教育,这说了多少年,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这次制定这个《评价指南》,始终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一条红线贯彻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每个层面上,都涉及到了相关的内容,比如说在县域教育质量评价当中,我们把价值导向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内容,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关键指标,重点考察这个地方是不是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不是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和正确的政绩观,因为这些东西非常关键。是否做到了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地以升学率或者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评价校长、评价老师。这些评价的内容直接关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学校层面上,把学校的办学方向、课程教学、学校管理等等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这些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密切相关。

  我们重点要考察学校是否落实了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要求,只有这“五育”都落实了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否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不能有的开有的不开,或者开不足、开不好,这也是不行的。还特别要求学校要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这五项管理大家看上去似乎是小事,实际上不是小事,我们加强这五项管理,是小切口大改革。这五项管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这次把这些内容都作为评价的特别是评价学校的重要内容,也是回应了社会和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期待。

  当然,在学生的评价当中,大家就看得更加直接了,五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是围绕德智体美劳来设计的,就体现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状况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这样一种鲜明的导向,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就回答这些。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介绍(图6)

新京报记者提问。(中国教育报记者 单艺伟/摄)

新京报记者:

  我们也关注到最近几年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不公布、不炒作中高考的状元和升学率,这次出台的《评价指南》,一个核心的目标也是要扭转唯分数和唯升学的不良倾向,请问《评价指南》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和具体的要求?谢谢。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介绍(图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东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教育报记者 单艺伟/摄)

朱东斌:

  谢谢新京报记者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学校包括一些家长确实存在着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为了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就是要破“五唯”。要破,就是要先立,所以我们这次制定《评价指南》,有这么几点考虑。第一,从无到有。我们以前没有专门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这次《评价指南》出台,是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标准和依据,通过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和标准,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导向和做法。

  第二,从零散走向系统化。大家可以看到,这次《评价指南》的评价体系指标,以前基本都有相关规定,这次几乎没有新的要求。但是原来的这些要求,散见于各种教育法规、教育文件、教育政策当中,这次把它系统化、集成化,围绕着素质教育的导向,进行了系统设计。

  第三,从软走向硬。我们以前这些要求也有,但是不够刚性,比较柔性。这次把它变成了一个标准,使这个标准更加刚性、更加硬性要求,以充分发挥我们这个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整体来讲,我们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都是围绕着素质教育的导向,围绕着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具体来讲,几个指标体系当中还提出了几个具体要求。

  在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当中,我们提出了“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不举办重点学校”“不公布、不炒作中高考状元、升学率”等考查要点。

  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当中,明确提出了要严控考试的次数,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这些都是硬性要求。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学业状况,以此来反馈和改进教学,不能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比如还提出来,要“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快慢班”等考查要点。同时评价学校也不看升学率,我们更多注重增值性的评价,要看学校办学质量的总体状况以及年度的变化情况。

  在学生的发展质量评价当中,我们首先是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其次,即使是在学生的学业发展评价当中,也不局限于学业水平,而是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习习惯、创新精神,为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奠基。同时,也改变过去单纯的结果评价方式,更多注重增值性评价,综合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的水平和变化的情况。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介绍(图8)

总台央广记者提问。(中国教育报记者 单艺伟/摄)

总台央广记者:

  董奇校长,在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和委员都在建议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董校长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请问您觉得在《评价指南》当中,这些新的举措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的问题。确实,现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引起家长的高度关注。我觉得,这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实施以后,会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形成一个新的指挥棒。大家都知道,中考、高考可以说是我们国家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但它不可能对我们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或者中学教育质量有一个全面的评价。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县域的党委政府,作为学校、作为老师,学生的升学很重要,但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升学,我们的教育还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在这次《评价指南》的评价指标体系、观测要点、关键指标中,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突出了出来,并且要加以衡量。而这方面,要放在中考高考进行评价是有难度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学质量,以及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非常核心的指标。大家看到,通过这次《评价指南》的指标体系,就导向我们区域的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更多地关注全体学生,不仅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还要关注学习一般的或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方面,还要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这些方面;不仅要关注初三、高三毕业升学前这一段,更要关注全过程。因为只有全过程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们才能真正帮助每个孩子进步,使他在学校有成就感、获得感。

  所以我想,这些评价体系、关键指标以及观测点,对于我们全面诊断和引导县域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关注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尤其是刚才讲到的现在比较突出的身心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义务教育的质量评价,要变成一个刚性的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介绍(图9)

总台央视记者提问。(中国教育报记者 单艺伟/摄)

总台央视记者:

  吕司长刚才也介绍了,咱们《评价指南》是要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那么它对于破解我们说的减负这个难题,同时促进我们学校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方面,会有哪些实招和促进?谢谢。

吕玉刚:

  谢谢央视记者的提问。当前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这次制定《评价指南》过程当中,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问题,不同时期采取了相应的工作举措,应该讲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当然,不同时期减负工作的特点、工作的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当前来讲,特别是需要校内校外要联动,共同治理推进减负工作。既要减轻学校的作业负担,更要注意减轻校外的培训负担。这就涉及了方方面面,包括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

  对此,这次在指定《评价指南》当中,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就是把推进减负工作的成效纳入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比如在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当中,要求县级党委政府要履行教育责任,要强化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当中的主渠道作用,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全面推进课后服务。

  同时,把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以及社会竞赛工作做得怎么样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也就是推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实行双向减负。在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价当中,我们对学校提出了,你要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来实施教学,包括留作业,要强化作业的管理,要统筹作业的量和时间,包括作业的难度不能超纲、不能超标,不能有偏题、怪题,甚至是重复性、机械性还有惩罚性的作业题,这是不可以的。这些都作为我们对学校办学行为、学校管理的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工作当中,要坚持因材施教,要精准分析学情,要实行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帮扶、指导,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跟上学习,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要求。这些都是我们这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既要使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又要实现科学减负。

  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当中,有一项关键指标,重要的评价内容,就是让学生评价他的负担感受情况,他对校内的也好、校外的也好,学业负担到底是重了还是轻了还是合适了,他要有个评判,通过这个评判进行大数据分析,总体上判断这个地方学生的负担是重了、轻了还是合理了,所以这些也是纳入了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质量的评价,来推动减负工作的有效实施。谢谢。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介绍(图10)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中国教育报记者 单艺伟/摄)

中国日报记者:

  择校热和校外培训等问题一直备受家长和社会关注,解决这一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请问《评价指南》中对此有哪些考虑?谢谢。

朱东斌: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刚才提到择校热、减负难、校外培训,最终关键还是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刚才吕司长已经就减负这个问题作了系统全面的回答,我想,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最终还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来评价就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要通过评价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想首先是县级党委政府要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这是一个前提。从县域层面来讲,我们的评价指标体系里面提出来,首先我们要抓教学条件保障,要保障足够的学位供给,还要保障相应的教学设施、保障相应的教学经费。

  第二,要抓教师队伍建设,要保障教师的编制配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落实教师的地位待遇。

  第三,要抓均衡发展,要加强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还要考查县域内学校间办学质量差异的状况以及年度变化的情况,不能只盯着好学校,要注重整体提高县域内义务教育质量水平。

  作为学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体,那么学校要怎么办呢?一是要组织广大校长和教师首先认真学习《评价指南》,明确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好老师,以此来对标对表,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学生观、教育观,引领学校和教师朝向正确的育人导向。

  二是学校要建立常态化的自评的工作机制,这也是我们《评价指南》对学校提出的要求,要求学校要自评,让《评价指南》真正发挥作用,引领学校不仅有正确的育人理念,而且要将正确的育人理念落实到学校的办学、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当中去。

  三是学校要改进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我们《评价指南》本身要求学校要以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为重点,五个方面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学生发展质量,这就要求学校要对照《评价指南》当中的考查要点,完善学校的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办法,以后学校怎么评价学生,要制定相应的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办法,组织好面向全体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并且要注重差异,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每一名学生适合的教育。

  同时,教师也要提升自身的评价素养,学会科学评价每一名学生,促进每一名儿童健康成长。通过以上措施,要努力做到总书记讲的,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学校的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改革,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谢谢。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介绍(图11)

东方卫视记者提问。(中国教育报记者 单艺伟/摄)

东方卫视记者:

  刚刚上海市教委的贾主任介绍了上海保障《评价指南》落地的一些思路和考虑,想再请教一下,您认为影响《评价指南》落实好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接下来需要如何做,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贾炜: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认为,影响评价指南的关键因素,从上海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非常重要。一是我们校长和教师队伍的培训质量。任何一个文件的落地,包括这次《指南》的落实,只有校长和教师队伍的评价理念、专业素养提升了,才能切实促进我们评价观的改变、评价方式的改变,也才能起到发展高质量教育的目标。所以这当中,我们接下去首先要抓的就是两支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二是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更要突出把我们的校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作为推进《评价指南》的重要抓手之一。因为课程不仅要有很好的方案,关键在执行过程中和过程性评价如何结合。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是推进评价改革的有效手段。我们会引导我们的校长和老师,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和课程执行过程当中的一些专业指导,尤其是要探索每个学校、每个学生不同的课程需要,以及课程教学的方式,看到他们不同的进步和成长。在促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来提高评价的质量。

  三是为了使评价过程不增加区域、学校、教师和学生过重的负担,就要积极探索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我们想要借助信息技术这样的手段,来加强日常评价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并将整个评价的过程融入日常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学生、教师的成长过程,这样才能使评价常态化、持续化。此外,我们觉得,要推进《评价指南》的落地,也要社会各方的支持,要建立校内外资源的支撑体系,使我们更多的社会实践、社会考察、劳动教育有基地可去、有资源可支撑,这样校内外协同,使整个教育过程和评价过程,在社会和学校的互动过程当中留下更多的成果,也为我们整个教育过程的常态化和学校发展的持续化创造更好的条件。谢谢。

陈星: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和记者朋友。

2021-03-18 15:45:52


扫码关注公众号